调查研究如何取得实效
编者按
“没有调查权就没有发言权”。改进调查研究是党员干部改进工作作风的基本要求,也是密切联系群众、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前提。当前,调查研究工作中还存在形式主义严重、“被调研”问题突出、群众不愿意说真话等现象。如何改进调研方式,提高调研效果?本期对此进行讨论。
应多一些“随机”少一些“预约”
调研内容的真实性、本原性直接影响决策的准确性和适用性。因此,应多一些“随机”,少一些“预约”。
在调研对象确定上应坚持“随机”抽样。调研一般是针对某个系统或某个群体,不是固定的某些单位或者某几个人。在确定调研对象时,坚持“随机”抽样,抽选不同层次具有代表性的调研对象,了解整体情况。而不是为了调研而调研,在对象选择上“就近避远”、“就稳避乱”、“就富避穷”,最终让调研成了走马观花,失去实际意义。
在调研时间安排上应杜绝提前“预约”。提前打招呼“预约”会让实际情况被掩饰,呈现在面前的也只是“浓妆淡抹”的表象。因此,时间安排应对调研对象保密,不能事前打招呼,这样才能保证调研对象的真实性。同时,“随机”调研能够督促被调研者打消“临时抱佛脚,躲过一劫是一解”的侥幸心态,把精力用在平日工作上。
在调研程序制定上应“随机”不固定。应根据调研内容和调研对象的不同因地制宜地制定调研程序和方法,不能千篇一律,一套路子吃遍天下。以往调研还没开展,调研对象便知道调研步骤、调研具体内容了,像“约定俗成”一般,调研成效根本无法得到保证,调研对象思想上也难以引起重视,更达不到以调研促工作的目的。
——山东省即墨市委组织部 周鹏
谨防“座谈”会变成“座读”会
由于调研座谈发言自主性较大,自由度较高,往往最能体现基层党员群众的真实想法和见解。但在召开座谈会时,要注意“三忌”,以免让“座谈”会变成“座读”会,流于形式。
一忌以读代谈。座谈会的本意是就某些热点或某个令人关注的问题,组织党员群众开会发言、相互讨论的会议,其核心体现在“谈”上。但有些地方拿出准备好的材料直接念,内容空洞,言之无物或乏善可陈,听者听之更是一脸茫然、满头雾水。如此座谈基本失去了意义。
二忌靠稿子。稿子只是座谈会的一个参考材料。如果发言时离不开材料稿子,多半由于平时调研不多,积累不多,对身边的情况不了解。因此,开会就靠稿子出主意,往往是走形式,搞过场。
三忌“定调子”。要容许群众说“土话”,参加座谈的基层干部群众说的话也许很“土”,但却最真;也许没有条理、层次,但却最实。一句“土话”、一段俗语,往往就能启发思维、引起共鸣,不经意间就达到了座谈的目的。因此,主持会议的人切忌说官话、空话、套话,给座谈定调子。如此既不能得到群众认同,也很难让群众放松,说真话、说实话。
——湖北省孝昌县委组织部 易亚文
要听群众的真心话
下基层是为了摸清基层最真实的情况、掌握最深层次的问题。要做到真调研,就必须要听到群众的真心话。
一是提前做“乡土功课”,让群众看到干部的诚意。下基层之前要充分考虑各方面实际情况,对调研的课题、要走访的对象、当地乡土民情和方言等进行充分了解,要有自己的工作提纲、调研重点和走访路线,初步列出疑难问题、拟定发展思路,再有目的地去调研,让老百姓感受到干部是“有备而下”,愿意说“掏心窝子的话”。
二是开展“非正式”调研,让群众卸下“心理包袱”。领导干部要多尝试搞一些随机“非正式”的基层调研,根据情况随时调整行程安排,到下级没有准备的地方,到群众反映问题集中的地方。要把自己当群众的熟人、亲人,坐百姓炕头、拉百姓手,面对面说群众愿意听的话、听得懂的话,真正拉近距离,打开群众心底的“话匣子”。
三是多在意群众表情,解开话语“弦外音”。针对有些老百姓碍于情面或迫于压力不敢谈真话的现象,领导干部要结合实际情况,注重把握群众的眼神交流和肢体表达,深刻分析其言外之意,听群众表情透露的真心话。同时还可以通过开通热线QQ、电子邮件、微博等网络渠道,严格保密工作,让群众没有后顾之忧,使调研取得实效。
——辽宁省抚顺县委组织部 陈巍
调查研究要善用系统思维法
开展调查研究,可运用系统思维方法,遵循调研规律,注重调研技巧,把握系统内外联系,从而抓住事物的本质,保证调研的质量。
一要在系统视野中把握。要围绕本地、本单位的中心工作,围绕群众普遍关心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,按照“大处着眼,小处着手”的原则,确定调研课题,把解决当前问题与谋划长远发展结合起来,把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结合起来,把对策研究与战略研究结合起来,从而系统把握事物现状,研判发展趋势,解决存在问题,增强调查研究的科学性、系统性、前瞻性。
二要按系统程序来组织。在准备阶段,要明确目标任务,组织调研人员,学习调研任务相关的方针政策和业务知识,编制切合实际的调研计划和提纲。在实施阶段,要综合运用多种有效的调查方法,如问卷调查、个别访谈、反向测评等,详尽地搜集材料,使各种情况都能最大限度的真实反映原貌。在完成阶段,对调查研究资料作整体分析,在不同意见的争论中提炼观点,谋篇布局,用好佐证,形成调研成果。
三要用系统方法来综合。注意运用系统的、科学的方法去分析问题,力求客观、全面,避免盲人摸象,陷入片面性。要善用个性与共性分析法,“解剖麻雀”,揭示矛盾,从个性中发现共性问题,总结出具有普通指导意义的方法。要善用主要矛盾分析法,经过反复的比较、鉴别、思考、提炼,紧紧抓住方向性、倾向性问题,花大力气加以解决。
——江苏省海门市委组织部副部长、人社局局长 冯彪
调研要有“问题”意识
目前,一些地方“无为而调、无问而调、无果而调”现象比较突出,让调研与基层的实际对不上号,使调研失去了了解基层、指导工作的积极意义。因而,笔者认为,调研工作一定要具备“问题”意识。
善抓“问题”,力争调研方向明朗。下基层调研“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”,要确定一个中心主题和调研重点,集中发力。在调研工作前期就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、百姓民生面临的突出问题和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,认真收集、整理、分析现有的各种数据资料,确立调研的方向、主题和内容,明确调研的对象、重点和难点,制定调研方案、有的放矢开展调研。
敢找“问题”,确保调研内容真实。要摆脱“文字调研”、“闭门调研”、“拍脑袋调研”的不良习性,要把调研的重心摆在基层,根据调研主题,要做到好、中、差随机选点、多样化选点,敢于到群众问题集中、矛盾尖锐的地方去了解真实情况,用真心实意获取推动工作的“金点子”、指导工作的“活材料”。
解决“问题”,强化调研成果运用。调研的最终目的在于指导工作、解决问题。因此,要对调研成果充分利用,可具体落实的要付诸行动,能形成文件的要抓紧出台,该完善制度的要尽快完善,强化长效机制,切实把调研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、推进发展的实际成效。
——重庆市合川区委组织部 黄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