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习园地

当前位置: 部门首页>>学习园地>>正文

居官以廉 居乡以善
2016/04/08  点击:[]

中纪委推荐“父子双宰相”张氏家风:居官以廉 居乡以善

2016年04月06日09:47   来源:人民网-中国共产党新闻网

【编者按】近日,中纪委网站推出“中国传统中的家规”第39期:《安徽桐城张英张廷玉父子:六尺巷礼让为先 笃素堂廉俭传家》。

“一纸书来只为墙,让他三尺又何妨。长城万里今犹在,不见当年秦始皇。”这是桐城清代大学士张英的一首《让墙诗》。张英(1637-1708),康熙六年进士,十二年任翰林院编修、充日讲起居注官。十六年入值南书房。供职勤谨,应对称旨。康熙称其“有古大臣风”,后累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,民间俗称“宰相”。张廷玉(1672-1755),康熙三十九年(1700年)进士,历任文渊阁、文华殿、保和殿大学士及户部、吏部尚书。入仕为官长达50年,“历得三朝,遭逢极盛”。

桐城张氏举业不断,名宦迭出,遍为人知。张英、张廷玉“父子双宰相”(清代不设宰相,但张英、张廷玉都担任过大学士之职,张廷玉还出任军机大臣,相当于宰相),此外还有“三世得谥”(张英、张廷玉、张若渟)、“六代翰林”(张英、张廷玉、张若霭、张曾敞、张元宰、张聪贤)等。张氏家族的文人士大夫们无论在朝在野,皆能恪守先贤轨则,居官以廉,居乡以善,行礼让,重节义。每遇灾荒之年,设粥厂,开义仓,拯饥民于水火,扶贫助学,修桥铺路,乐施好捐,不惜倾其所有。

桐城张氏

张英(1637-1708),字敦复,号学圃,晚年更号圃翁,清代名臣,安徽桐城人。清康熙六年(1667年)进士,历任侍郎、经筵讲官、翰林院掌院学士等职,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。先后任纂修《大清一统志》、《渊鉴类函》、《政治典训》、《平定朔漠方略》总裁官。著有《笃素堂文集》、《存诚堂诗集》、《聪训斋语》、《恒产琐言》等。张英一生廉俭礼让,“终生让路,不失尺寸”,德行操守为世楷模。有关他“六尺巷”的故事,至今仍传颂乡里,为人感佩。

张廷玉(1672-1755),字衡臣,号砚斋,张英次子。康熙三十九年(1700年)进士,历任文渊阁、文华殿、保和殿大学士及户部、吏部尚书。入仕为官长达50年,“历得三朝,遭逢极盛”,卒后谥文和。曾先后纂《康熙字典》、《雍正实录》,并充《明史》、《国史馆》、《清会典》总纂官。著有《传经堂集》、《澄怀园语》等。张廷玉平和儒雅,学问优长,立身唯谨,理政以慎,刑尚宽平,人赞其“既哲亦既明”。

桐城孔城老街

桐城张氏举业不断,名宦迭出,遍为人知。张英、张廷玉“父子双宰相”(清代不设宰相,但张英、张廷玉都担任过大学士之职,张廷玉还出任军机大臣,相当于宰相),其优良家风还绵泽后世,先后出现“三世得谥”(张英,谥文端;张廷玉,谥文和;张若渟,张廷玉第七子,谥勤恪)、“六代翰林”(张英;张廷玉;张若霭,张廷玉长子;张曾敞,张廷玉之孙;张元宰,张廷玉之曾孙;张聪贤,张英六代孙)等人文盛况,有“门族清华,世代簪缨”之誉。

张英故居:笃素堂

张氏享堂内景

张英府邸“笃素堂”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(1690),康熙御赐匾额。因张英、张廷玉父子先后官至大学士,乡人称为相府。

六尺巷

张氏相府位于桐城老城区西南隅,占地面积二万余平方米。整体格局为三区(东区、中区、西区)六路,坐北朝南,横向并列。每路建筑五至六进不等,间以回廊庭院。厅堂宏敞,居室多为二层小楼。主次分明,错落有致,青砖黛瓦,朴实素雅。府中点缀有“五亩塘”、“花厅”、古玉兰树等园林小品,北墙外为“六尺巷”。今建筑留有少量遗存,但遗址保存完整,为桐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张氏相府为江淮之间规模较大的文人士大夫宅第,具有徽派建筑江北过渡带的典型特征,对研究明清时期的桐城文化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。

桐城张氏家训

《聪训斋语》

张英《聪训斋语》

张英撰写的家训《聪训斋语》,是留给后世的一份宝贵精神财富。他集自己一生官场仕途、为人处世的经历体会,以“立品、读书、养身、择友”为主要内容,要求子孙“务本力田、随分知足”,在日常生活中感悟读书、立身、做人、持家的道理。他把家训概括为四句话:读书者不贱,守田者不饥,积德者不倾,择交者不败。其核心理念就是要求子孙廉俭礼让,谨言慎行,勤苦读书、乐闻规劝,严格要求自己,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。

《聪训斋语》于康熙年间刊行于世,广为流传,为诸多名流大家所看重。曾国藩对其推崇备至,认为《聪训斋语》“句句皆吾肺腑所欲言”,因此要求曾氏子弟人手一册,认真学习领会。

《澄怀园语》

《澄怀园语》是张廷玉花费大量心血撰成的,里面汇集了自己数十年“意念之所及、耳目之所经”的处世经验和人生感悟,旨在继承其父张英的治家为官思想,同时告诫子孙后人“知我之立身行己,处心积虑之大端”。

在《澄怀园语》中,关于为人处世,张廷玉认为心乃自身之宝,为人要善良,不可生恶念。关于为官从政,张廷玉强调居官清廉乃分内之事,“为官第一要‘廉’,养廉之道,莫如能忍。”他要求子孙后人做官“拼命强忍,不受非分之财”。

同其父张英的家训一样,张廷玉的《澄怀园语》也对其子弟的成长产生了重要影响,他的四个儿子若霭、若澄、若淑、若淳等都先后入朝为官,政绩显著。这与张廷玉的教导和《澄怀园语》的影响是分不开的。所以,后人对此书评价很高,清人沈树德认为:“《澄怀园语》四卷,皆圣贤精实切至之语。修齐治平之道,即于是乎在焉。”

●桐城张氏家训摘编

读书

读书者不贱,守田者不饥,积德者不倾,择交者不败。

——摘自张英《聪训斋语》

【译文】

认真读书的人会受到别人的尊敬,谨守田产的人不会受到饥饿的威胁,积德行善的人不会倾覆倒下,慎重选择交友对象的人不会一败涂地。

读书可以增长道心,为颐养第一事也。

——摘自张英《聪训斋语》

【译文】

读书可以增长追求世间法则至理之心,是颐养心性的第一等事。

读书须明窗净几,案头不可多置书,读书作文须凝神静气,目光迥然,出文与题之上,最忌坠入云雾之中,迷失出路,多读文而不熟,如将不练之兵,临时全不得用,徒疲精劳神,与操空拳者无异。

——摘自张英《聪训斋语》

【译文】

读书需要窗户明亮、案几洁净的环境,桌案上不能放太多的书。读文章写文章,都要聚精会神沉得住气,眼光要明亮。(读或写)文章的重点要放在题目上面,最忌掉进云里雾里,找不到出路。读的文章很多但不深入理解,就像将领不操练士兵,面临打仗时全用不上,白白浪费精神,跟打空拳的人没什么两样。

立品

言思可道,行思可法,不娇盈、不诈伪、不刻薄、不轻佻。

——摘自张英《聪训斋语》

【译文】

对自己的言语要考虑值得人们称道,对自己的行为要考虑值得人们效法,不骄傲自满,不狡诈虚伪,待人不挑剔无情,举止要稳重。

凡人看得天下事太容易,由于未曾经历也。待人好为责备之论,由于身在局外也。“恕”①之一字,圣贤从天性中来;中人以上者,则阅历而后得之。

——摘自张廷玉《澄怀园语》

【注释】

①恕:原谅、宽容。

【译文】

凡是把一切事情看得太简单的人,是因为他阅历太浅。对别人喜欢责备的人,是因为自己没有处在事物之中。“恕”这个字是有德行人自然表现出来的;中等资质以上的人,经历后才能认识到。

一言一动常思有益于人,惟恐有损于人。

——摘自张廷玉《澄怀园语》

【译文】

每说一句话、每做一件事都要想着要有益于人,就怕有损于人。

与其于放言高论中求乐境,何如于谨言慎行中求乐境耶。

——摘自张廷玉《澄怀园语》

【译文】

与其在高谈阔论中寻求快乐,不如在谨言慎行中寻求快乐。

礼让

古人有言:“终身让路,不失尺寸。”老氏①以让为宝,左氏②曰:“让,德之本也。”

——摘自张英《聪训斋语》

【注释】

①老氏:指老子,道家创始人,主张虚静、退让,一切顺乎自然。

②左氏:即左丘明,著有《春秋左氏传》。

【译文】

古人说:“一生谦让的人,结果不会有任何损失。”老子把“忍让”当宝,左丘明也说:“谦让是道德的根本。”

自古只闻忍与让足以消无穷之灾悔,未闻忍与让翻以酿后来之祸患也。欲行忍让之道,先须从小事做起。

——摘自张英《聪训斋语》

【译文】

自古以来,只听说“忍耐”和“谦让”能够消除无穷无尽的灾祸与忏悔,没有听说“忍让”反而导致后来的灾祸与后患。想要实行“忍让”的处世之道,必须先从小事做起。

守廉

人能知富之为累,则取之当廉,而不必厚积以招怨;视之当淡,而不必深忮①以累心。

——摘自张英《聪训斋语》

【注释】

①忮:嫉妒、贪求。

【译文】

假如人能知道会为富贵所累,索取就会适度,不会因为积财丰厚招致别人的怨恨;把享乐之事看得很淡,就不会因为妒忌而烦心。

使我为州县官,决不用官银媚上官。

——摘自张英《聪训斋语》

【译文】

假如让我为官一方,我决不会用钱来取悦我的上级。

居官清廉乃分内之事。为官第一要“廉”,养廉之道,莫如能忍。人能拼命强忍不受非分之财,则于为官之道,思过半矣①!

——摘自张廷玉《澄怀园语》

【注释】

①思过半矣:领悟了一大半。典出《周易·系辞下》:“知者观其彖辞,则思过半矣。”

【译文】

为官清正廉洁是本该就有的事。为官者,首要的就是要廉洁。保持廉洁品行,最要紧的是能忍。人如果能忍住不接受非分财物,那么他关于为官之道就已经领悟一大半了。

俭用

以俭为宝,不止财用当俭而已,一切事常思节啬之义,方有余地。

——摘自张英《聪训斋语》

【译文】

把节俭当作宝,不止是说财用方面,而是做一切事都要常常想着节俭,这样才有余地。

俭于居身而裕于待物,薄于取利而谨于盖藏,此处富之道也。

——摘自张英《聪训斋语》

【译文】

自己生活起居节俭但是待人接物宽裕,取利微薄却谨慎地储藏,这是聚富之道。

养身

《传》曰:“仁者静。”又曰:“知者动。”每见气躁之人,举动轻佻,多不得寿。古人谓:“砚以世计,墨以时计,笔以日计。”动静之分也。静之义有二:一则身不过劳,一则心不轻动。凡遇一切劳顿、忧惶、喜乐、恐惧之事,外则顺以应之,此心凝然不动,如澄潭①、如古井,则志一动气,外间之纷扰皆退听矣。

——摘自张英《聪训斋语》

【注释】

①澄潭:清澈而不流动的深水。

【译文】

《左传》书中说:“仁者无私欲而心静。”又说:“智者日求进取而动。”常常见到暴躁之人举动轻浮,所以大多不能长寿。古人说:“砚台的寿命用世来计算,墨的寿命用时辰来计算,笔的寿命用天来计算。”这就是因其动静不同而产生的区别。 “静”的含义有两个方面:一个是身体不要过于劳累,另一个是心情不可轻易激动。凡是遇到劳累、恐惧和喜怒哀乐之事,外表顺应常规去对付,内心则凝静不动,如潭水一样清澈见底,如古井一样纯净,这样就能用自己的心志去指挥感情,外界的纷扰都被驱退而听从自己的心态。

每思天下事,受得小气则不至于受大气,吃得小亏则不至于吃大亏,此生平得力之处。

——摘自张英《聪训斋语》

【译文】

每每思量天下之事,能受得了小气就不会受大气,吃得了小亏就不至于吃大亏,这是我生平最受益的道理。

●专家观点

江小角:父子宰相家训代代传

桐城张氏家族从迁居桐城,到兴盛发达,特别是入清以后,进入鼎盛时期,被人称为“缙绅发迹,文物蔚兴”之门,一方面固然得益于张氏子孙深受儒学影响,以及桐城丰富的地域文化的感染,刻苦攻读,通过科举取士而跻入仕途。另一方面,也得益于良好的家训、家风的教诲和熏陶。张英、张廷玉总结祖父辈立身立言、为人处世的经验教训,参以切身感受,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训子戒律,为张氏子孙的成长,起到了很好的启迪和导向作用,成为张氏子孙代代相传的法宝。

一、张英的《聪训斋语》

张英才高识广,学问过人,为官之余,致力于经学研究,且在诗文书画诸多方面,均有较高造诣。所著家训《聪训斋语》,子孙累世受益。自刊刻以来,影响广泛。

在《聪训斋语》中,张英指出,读书可以增长道心,可以养性。“书卷乃养心第一妙物”,“为人生颐养第一事”。他认为读书要讲究方法,如六经、秦汉之文,词语古奥,须从小读起。“毋贪多,毋贪名,但读一篇,必求可以背诵”。他非常反对死读书,认为光读书不行,必须学会运用知识;作文章要有“光华”,要做到理明气圆。书读过之后,必须全面掌握和运用,若不能举其词,那无异于画饼充饥;如果能举其词而不能运用,也是“食而不化”,与枵腹无异。可以说张英子孙在科场屡取功名,与他的悉心教诲是分不开的。

持家,张英主张以“俭”为宝。他把“俭”的内容归纳为“俭于饮食”、“俭于交游”等八个方面。他从自己做起,身体力行,致仕归乡之后,“誓不著缎”、“不食人参”。不管是暂住乡里,还是久居京城,他都要求家人,把一年的动支费用,精心筹划,分为十二股,一月用一股,每月底总结所余,“别作一封”,用来应付贫寒之急,或者“多作好事一两件”。他对京师同僚“一席之费,动逾数十金”深感不安。在他六旬之期时,反对家人、学生、同僚为他贺寿,与妻子商量,用设宴之资,“制绵衣袴百领,以施道路饥寒之人”。扶危济困、帮助他人成为张英一生重要的社会活动内容,处处体现出他“无忤于人,无羡于世,无争于人,无憾于己”的人生追求。

为官,张英认为要以勤政清廉为第一要务。在他三十余年的官宦生涯中,偶有挫折,或被降职,最终仍因为其才华过人、处事廉俭而被重新起用或提拔。许多清正廉明的地方官员,因为有他的保护和举荐,不但免遭不测之祸,而且得到重用。但其亲朋故友,邻里子弟,中进士者多达数十人之众,没有谁因为他的提携而升迁。他要求子弟做到“使我为州县官,绝不用官银媚上官”。

做人,张英主张要以谦让、益人为本。他言传身教,自己居乡时,与人相交“厚重谦和”。张英晚年在龙眠山构筑“双溪草堂”,与乡民相处,不以宰相自居,而以一位山间老人与百姓来往,遇到担柴人,主动让路,与人方便。他说:“如果人能处心积虑,一言一动皆思益人,而痛戒损人。则人望之如鸾凤,宝之如参苓。”他认为每个人所言所行不可能“全是”,遇到别人“非之、责之”或“不以礼者”,要“平心和气”,做到有理“恕人”。他训诫子孙要明白“满招损,谦受益”的道理,并说“天地不能常盈,而况于人乎?”不仅如此,还要求后人做到“终身让路,不失尺寸”。用动之以情、晓之以理的方法训示子孙敬人、爱人、益人,值得称道,令人敬佩。

二、张廷玉的《澄怀园语》

《澄怀园语》是张廷玉十数年“意念之所及、耳目之所经”,日积月累的人生感受。旨在告诫子孙后人“知我之立身行己,处心积虑之大端”,同时也是为了不辜负其父张英“承先启后”之意愿。

张廷玉一生身系要职,阅历丰富,其家训以言官、训子、理政为主,给后世留下了有益的启示。他认为奉职应公正自守,不要计较个人毁誉得夫,不能枉法徇私。为此要时时省察防闲。他强调居官清廉乃分内之事。“为官第一要‘廉’,养廉之道,莫如能忍。”他要求子孙后人做官“拼命强忍,不受非分之财”。张廷玉数充乡试、会试总裁,司其柄“公正无私”,努力做到使天下士子“心自静,品自端,于培养人才,不无裨补”。他把“居官理事,旌别淑慝”看成是应尽职责,提倡为臣要直谏,“遇事敢言”,即使亏体受辱,也无所畏惧。因此,他把“官职高一步,责任便大一步,忧勤便增一步……惟天下之安而后乐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而努力实行。张英、张廷玉父子两代官至宰辅,均提倡“廉”当头,着实值得人们深思学习。

在为人处世方面,张廷玉首先要求“一言一行,常思有益于人,惟恐有损于人”。因此,他所认为的人生乐事,并不是“宫室之美,妻妾之奉,服饰之鲜华,饮馔之丰洁,声伎之靡丽”,而在心之乐不乐。只有安分循理,不愧不怍,梦魂恬适,神气安闲,才能求得心之真乐。其次,他力主为人厚道,处事要内宽外严,不可苛刻。同张英一样,张廷玉也提倡时时以盛满为戒,不可存放逸之心,“处顺境则退一步想,处逆境则进一步想”。“凡事当极不好处,宜向好处想;当极好处,宜向不好处想”。遇事必须保持清醒头脑,在得意、失意之时,都能做到检点言语,无过当之辞。

此外,张廷玉也痛恶富贵子弟染上纨绔之习,要求子孙正品立身。他寝处皇帝赐居戚畹旧园十余年,生活非常俭朴,连日用器具都不齐全,“所有者皆粗重朴野,聊以充数而已”,以致王公同僚或亲戚朋友“多以俭啬相讥嘲”。他告诫子孙“生富贵之家”,切切不可“染纨绔之习”。他憎恶赌博之陋习,通过引古论今,条分缕析,深刻指出,“赌博之害,不可悉数”。

张廷玉居官清廉、忧民疾苦、劝戒恶习,并训诫子孙践行。他以习见习闻之事,由一己一家而推及于治国平天下,构成其家训的一大特色。清代学者沈树德在评价《澄怀园语》时说:“《澄怀园语》四卷,皆圣贤精实切至之语。修齐治平之道,即于是乎在焉!”(安徽大学历史系教授、博士生导师 江小角)

王彦民: 《聪训斋语》中的修身养性之道

《聪训斋语》是张英教育其子孙如何修身齐家的代表作,如何修身养性是书中的重要内容。

书卷乃养心第一妙物。《聪训斋语》首篇即谈养心。张英认为“人心至灵至动,不可过劳,亦不可过动,惟读书可以养之”“书卷乃养心第一妙物”“读书可以增长道心,为颐养第一事也”。张英一生饱读诗书,心境异常澄澈。四十六七岁以后,特别讲求安心之法,常使心地保持宽绰洁净。“凡喜怒哀乐、劳苦恐惧之事,只以五官四肢应之,中间有方寸之地,常时空空洞洞,朗朗惺惺,决不令之入”。他努力从内心修养自己,自觉地抵御不良情绪。

人生应有乐趣,保持乐观。张英认为孔子、颜回、孟子等,都是很有乐趣的人。他特意指出,《论语》开篇即说到“悦”“乐”: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”孔子多次谈到乐的重要,还说即使吃粗粮、喝凉水、曲肱而枕,“乐亦在其中”。颜回“一箪食,一瓢饮,在陋巷,人不堪其忧,回也不改其乐”。孟子以不愧不怍为乐。程子、朱熹教寻孔颜乐处,都是这种意思。张英自寻其乐,他仿效白居易的字“乐天”,以“乐圃”为号,反复说明,要常有自得之乐。还自拟一副对联:“富贵贫贱,总难称意,知足即为称意;山水花竹,无恒主人,得闲便是主人。”悠然之情,流淌其间。

此外,张英还训示儿子要乐观处世。乐有多种,有朋友之乐,读书之乐,山林之乐,助人之乐等等。张英教诲子孙“能多做好事一两件,其乐逾于日享大烹之奉多矣!”多做一两件好事,远比吃丰盛的大餐快乐,这是何等境界?他身体力行,在过六十岁生日时,按惯例当设戏班演戏并宴请亲友,但他坚持不那样做,而是乐于让妻子用所需花费制作一百件棉衣裤,送给道路上忍饥挨冻的人们。

节制嗜欲,心平气和。张英认为,人生虽然需要有所嗜好,以便有所适以寄其意,但对“珍异之物,决不可好”。他指出,名贵瓷器、古玩字画等,皆不可收藏;歌舞声伎,及禽兽博弈之属,更不可好,因为这些都耗费钱财物力,容易惹气而遗后患。唯有山水花木,差可自娱。节制嗜欲,意味着“忍”与“让”。他反复训诫子孙,要谦让,说古人有言:“终身让路,不失尺寸。”(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教授 王彦民)

方宁胜:传承清白家风 终成一代名臣

张廷玉能成为一代治世名臣,与他的家庭环境特别是祖辈父母的言传身教分不开。张廷玉祖父张秉彝曾言:“吾宗世承清白,登显士者皆廉平公恕。”张廷玉父亲张英,立朝数十年,终始敬慎,“有古大臣风”。张廷玉之母姚氏,为清初名臣姚文然之女,以贤淑见称。其夫张英中进士做官后,家中仍不富裕。有一年张英为会试同考官,入贡院半月不回家,以致家中乏食,姚氏用家中所剩斗米做汤而食,才使家人不致断食。张廷玉兄弟入仕后,她教育他们做官惟谨,常说:“你父亲为官,冰清玉洁,你们也要谨慎宜守啊。”故了解张家的人都说:“张文端公(张英)家教甚严,实则由其夫人佐成之也。”姚氏后随张英居京师二十多年,谦慎好善,贤声传至宫廷,康熙一日顾左右语曰:“张廷玉兄弟,母教之有素,不独父训也。”张廷玉自幼生活在父母身边,耳濡目染,得益良多,康熙曾对入值南书房的张廷玉说:“汝兄弟其不愧家风矣。”

继承清白家风,张廷玉官声清越,终成一代名臣、三朝元老,并给后世子孙留下不少为人做官的心得。

勤政尽责。张廷玉认为设官是为了理事,勤政乃进德之基。张廷玉受命为军机大臣,日理万机,办公时“诸曹司及书吏抱案牍于旁者,常百数十人环立,更进以待裁决”。就是坐在轿子里,仍在批阅文件,让随行人员随时取送,没有一件滞留,可谓案无留牍。

公正无私。张廷玉强调公正无私乃为官本职,但要做到并非易事,要有“公正自守,毁誉在所不计”的胸怀,有“人以必不可行之事来求我,我直指其不可而谢绝之”的勇气,还要有“惟有公正自矢,方不为下人所窥”的戒意。

公平取士,重视人才。张廷玉掌翰林院时,多举荐人才,为朝廷擢用。而对“家人子弟,不得以间请”,“公正无私,周详妥协”。不仅如此,他还奏请雍正,将其子张若霭参加科举所获的“探花”(一甲第三名)改为二甲一名,以示“谦谨之诚”和关爱天下寒士之心。他在执掌吏部时,绝苞苴,杜请托,铨政肃然,吏治一新。

建章立制,以法治吏。张廷玉少有器识,具经邦济世之才,雍正赠与张廷玉的御制诗词中即有“大政资经画,谟待讨论”之赞词。雍正初设军机处时,张廷玉与鄂尔泰首任军机大臣,除了帮助雍正帝出主意,拟写诏诰谕旨以外,凡升革文武官员,审理重大案件,制定大典礼节,查考兵马钱粮等,无不总揽,无不允当。军机处人少事繁,涉及面广,为保证其正常运转,张廷玉亲手制订了一系列规章制度,实行后收效显著。此外,他还任过《三朝实录》、《玉牒》、《治河方略》、《明史》、《会典》诸书总裁官,其中,《会典》堪称一部较为完善的行政法规大全,它的成编颁行,张廷玉贡献尤大。(安徽省桐城市政府办副主任 方宁胜)

张泽国:六尺巷涵养礼让家风

礼让三尺 小巷流光

六尺巷故事发生的时间,据考据大约在清康熙二十四年至二十九年间。张英家中兄弟七人,张英排行第五,其育有六子三女,人丁可谓兴旺。张英在入朝为官前并未分家,与父母一同生活在桐城城西存诚堂,为官后携妻儿迁居京都。康熙二十一年在获准回籍葬父之时张英在家中建房,以备回乡之需,更在回京后留下夫人居乡一年,料理建房诸多事宜。

据史料记载,张家与吴家比邻,两家之间有一块空地。也许在张家建房期间,吴家越界侵用,以至引起了一桩产权纷争。张英接悉家书后,批小诗一首寄归,云:“一纸书来只为墙,让他三尺又何妨。长城万里今犹在,不见当年秦始皇。”他举重若轻,语气平和,轻描淡写却寓意绵长。家人阅后立即让地三尺,吴家见状感动悦服,也撤让三尺,于是就空出一条六尺宽的巷道。六尺巷由此得名并沿用至今。

张英的一封家书化解了邻里之争,“让他三尺”的谦让美德,让出了一条溢彩流光的六尺巷。六尺巷的故事也伴随着宰相遗风广为流传,成就了一段佳话。

教子恳切 聪训传家

张英博学广识,著述颇丰。其于经学、诗文书画等诸多方面均有较高造诣,但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还是其家训《聪训斋语》。

在《聪训斋语》中,张英首要强调的是读书。能读书为文,必使人不敢轻视而受到尊敬,而不尽在功名得失。子弟能读书明理,安身立命,以安父母之心,就是尽最大的孝道。

张英终生读书,至老不辍。他把书卷视为“养生第一妙物”,把读书看作可增长道心的“人生颐养第一事”。他说喝酒、下棋等娱乐都须有伴,唯有读书可独自怡悦。张英持家以“俭”为宝,他所说的“守田者不饥”就是要求子孙力田、俭用,体会农家耕作之苦,懂得持家守业之难。他将节俭的内容归纳为“俭于饮食”、“俭于交游”、“俭于酬酢”、“俭于饮酒”等八个方面,从自身做起,身体力行。张英与夫人姚氏相濡以沫五十余年,布衣蔬食,不著纨绮。姚夫人常著衣裳躬自补纫,至老不衰。

张英特别注重做人,也就是“立品”。他主张做人要以谦让、益人为本,尤为注重子孙道德品行的锻造和培养。居家和谐有秩序,居乡友爱讲诚信,立身处世清静淡泊,在对待个人利益上切不可斤斤计较。张英认为“让”是道德之本,“欲行忍让之道,先须从小事做起”。他说“受得小气,则不至于受大气;吃得小亏,则不至于吃大亏”。凡事最不可想占便宜,他把终生失便宜,看作是终生得便宜。张英曾刻一方印章以示子弟,曰:“保家莫如择友。”好读书者,交友两三人足矣。对滥交朋友,沉溺吃喝玩乐,扰事生非,不务正业之种种现象深恶痛绝。张英反复强调、谆谆告诫自家子弟,在谨言慎行、俭素谦让、读书勤苦、乐闻规劝等诸多方面都要严格要求自己。

笃素家风 世泽绵长

张英的《聪训斋语》让张氏子孙获益匪浅。张廷玉与其父张英“父子双宰相”,此外还有“三世得谥”(张英、张廷玉、张若渟)、“六代翰林”(张英、张廷玉、张若霭、张曾敞、张元宰、张聪贤)等。张氏子孙大都能谨守家风,克承祖训,或蜚声朝野,或著节岩疆,或噪誉文坛,或树望梓里,名垂史传。

桐城张氏虽为官者众,但他们在退休还籍后,大多居城养老,故城中张姓宅第甚多。其中张英的“笃素堂”、其子辈的“詹事府”、“宗伯第”、“司空第”联袂成片,虽称“相府”,但建筑朴实无华,与城中普通民宅无异。张氏家族的文人士大夫们无论在朝在野,皆能恪守先贤轨则,居官以廉,居乡以善,行礼让,重节义。每遇灾荒之年,设粥厂,开义仓,拯饥民于水火,扶贫助学,修桥铺路,乐施好捐,不惜倾其所有。当年由张廷玉捐助修建的“良弼桥”,至今仍雄踞在古城东门外的龙眠河上,成为一处历史见证。(张英后人、安徽省桐城市博物馆原馆长 张泽国)

上一条:大兴学习之风刻不容缓

下一条:调查研究如何取得实效

关闭

陕西青年职业学院 地址:陕西省西安市含光北路155号
电话:88408242  邮编:710068 邮箱:sqyzbb@163.com
ICP备案号:陕ICP备 05001405号